→以往各期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43期       2005年第5期                        2005年9月编印

          

本期要目:

 

      北京大学做好改制试点

积极推动高校科技产业大发展

      治安管理处罚法十大看点

      高校“党委领导”探析

      多媒体教学大学生不全叫好

      重视校友资源开发  促进毕业生就业

      “洋思现象”解读专题

      关于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

      东营职业学院精心构筑人才方阵

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经 

股改之战全面铺开

股市寻求脱胎换骨

■文/李侠

  继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商务部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后,95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也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在经过两批试点之后,我国资本市场最重大的制度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已正式铺开,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国股市将逐渐迎来脱胎换骨的转变,真正走向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路程。

《指导意见》与《管理办法》

为股改指明了前进方向

  自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以来,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各方都在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方面作出了积极尝试,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以819日中孚实业、华联综超两家试点企业股东大会的结束为标志,历时3个半月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实践基本稳定了市场的预期,也为改革的全面铺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指导意见》与《管理办法》根据下一步改革推进的需要,分别从政策导向、改革程序、改革方案、中介机构、监管措施以及市场所关心的焦点问题等方面,作出了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指明了股改的前进方向。

  《指导意见》是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和对未来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展开的战略性部署,从政策层面对改革予以了全面肯定,彻底打消了市场的疑虑,扫平政策障碍。《指导意见》明确了股改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历史问题,更在于为资本市场及其他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创造条件,是全面落实“国九条”的重要举措,肯定了改革的操作原则和基本思路,并第一次明确表示,股改是为非流通股可上市交易作出的制度安排,并不以通过资本市场减持国有股份为目的。国有控股企业的最低持股标准将按企业类别分别制定,必要时还可通过市场增持股份。在经过近4个月前后两批试点之后,《指导意见》以五个主要职能部委名义联合颁布,表明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各相关部委之间已就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铺开达成共识,同时将地方政府、中介机构、投资机构和交易所纳入到改革的规范范围,对于促进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推开并取得总体成功奠定了基础,对于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管理办法》则主要从股权分置改革操作程序、改革方案、市场监管等各内容进一步予以明确,是股权分置改革全面铺开的一个规范性文件。虽然《管理办法》并没有对股改方案或对价等问题提出非常明确的指导,但与原来试点期间的暂行管理办法相比,显然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一方面,《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了股改的操作程序;对存在含B股、H股、绩差股或问题股等异常情况上市公司的股改程序予以了明确,为股改的全面推进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另一方面,明确指出股改方案应兼顾股东即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提出股改方案中应当包括稳定股价措施等,这对于稳定市场和股价、对于股市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它强化了保荐机构的职责,强调对股改中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将加大处罚力度。表明管理层将通过加强监管力度,力保改革的公开公正透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

  如果说,两批试点在为改革提供部分答案的同时,还留下一些疑难问题悬而未决的话,那么《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的正式颁布,则是从政策、法律层面上,对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开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和安排,对股权分置改革的进一步进行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起到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

股改将继续稳妥渐进地推进对价支付形式更加多样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最为重大的制度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虽然《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吹响了股权分置改革全面铺开的号角,但这并不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将是一场“大跃进”式的过程。股权分置改革将按照五部委《指导意见》所重申的“坚持股权分置改革与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相结合的总体原则”,“尊重市场规律,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个人全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一家,推出一家,实现相关各方利益关系的合理调整”改革要求稳步推进,直至取得改革的最后胜利。在管理层这种理性的决策思路下,可以预期的是,虽然改革即将全面推开,但并不会出现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改革在各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分期分批、稳妥有序地推进才会更加有利于市场的稳定。

  一方面,在各地政府和深沪交易所的推动下,目前两市1300多家上市公司正在积极开展股改的准备工作,很多公司的改革方案已相当成熟,一旦“政策开闸”即可正式推出。

  另一方面,从股指稳定、市场承受能力等方面考虑,管理层显然对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也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推开后,必须遵循国务院确定的“积极稳妥”原则,不能定指标、定任务、定时间。“股改要在国有股全体股东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有序的推进。要允许非流通股股东尤其是国有股东根据经营实际,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而从改革全面铺开后所面临的庞大而艰巨的工作量考虑,管理部门也必须有效地控制改革进程。根据《管理办法》,今后股改业务将授权证交所具体施行,由两大交易所的上市监管部牵头,并发动法律部、交易监管部、信息中心、信息公司等部门共同推动。一位深交所官员表示,“面对42家二次试点的工作,两大交易所一些操办人员就常常加班至深夜”,那么,在改革全面铺开后,仅1300多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合规性审核一项,其工作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深交所这位人士表示,“今年要完成1300多家上市公司股改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据了解,在目前股指走势较为敏感时期,沪深交易所将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安排,市场人士预测沪市的上证50、上证180成份股公司,深市的中小企业板公司、深市100成份股公司等基本面较好、对价方案较好的和方案创新的以及一些再融资已过会的特殊情况公司将会得到优先安排。

  同时,在《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在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开之后,在支付对价过程中将会综合考虑公司基本面、市盈率水平、对流通股股东权益的保护程度、上市公司融资情况、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对价支付形式也将更加多样。

  广发证券一位投行人士透露,“我们在和国资委有关部门沟通时也被通知,接下来的股改方案设计中要有更多创新方式,结合上市公司实际,综合利用送股、缩股、回购、增持、股价承诺、发放认沽权、认购权等等方式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尤其是后几种值得大力提倡。”这位人士表示,“我们也会探索更综合的股改方案,争取以最小的成本协助大股东通过股改方案。”

  就记者看来,如果将试点的成功比作热身赛,那么改革的全面推开则意味着一场马拉松比赛的正式开始。目前比赛仅是刚刚开始,后面的路程还很长!

中国证券市场将迎来脱胎换骨的转变

  95日,股市以一根阳线迎接了《管理办法》的出台,很多个股涨停,沪市最终以1196.22点的全日最高点报收,两市成交量接近192亿元。这也是市场在前期盘整基础上,连续第4天上涨并将再次向1200点大关发起冲击。这表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各方参与者对于改革前景预期已基本稳定,投资者信心也在不断增强,中国证券市场即将迎来脱胎换骨的转变,真正走向转折。

  从近期盘面观察,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近一段时期以来增量资金依然在源源不断介入股市,并且这种资金量极为充裕,不仅包括原有证券投资基金、汇金公司对证券公司的注资、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银行系基金、QFII资金等,还包括大量从峰值状态中的债市抽离而向股市积聚的游资、股改公司大股东承诺增持资金等,以及在人民币汇率改革背景下国际资本。而随着股改行情的持续发展,上述资金还将不断拥入市场,成为推动大盘摆脱底部走向转折的重要力量。

  股权分置问题是中国股市持续低迷的“最根本的原因”,而股权分置试点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建立证券市场以来“最重大的制度改革”。为配合这一重大改革,政府各相关部委紧密配合,先后采取多项维护股市稳定的政策和措施,确保了改革试点的成功,从而为下一步中国资本市场大规模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成思危等多位金融专家表示相信,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等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持续多年低迷的中国股市可望在2006年迎来重要转折。

  在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全面铺开之际,市场仍需切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00596日《金融时报》)

 

北京大学做好改制试点

积极推动高校科技产业大发展

■文/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校办企业的创建是典型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学研合作的结晶。其建立都是以校内院系的科研成果为发端,以科研力量为依托,不断创新,蓬勃发展的。同时,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科学研究不断进步,并且能回馈学校,支持学校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多年来,北大非常重视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通过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已建成以信息产业、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和教育等为骨干的支柱产业,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科技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具体原则,积极推进校企改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北大校办产业已经具有了较大的规模,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集团上。一是方正集团。它以王选院士研制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起点,已发展成为拥有信息、计算机制造、精细化工、金融及物业等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曾掀起了中国印刷业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现在又依托北大的科研成果,在稀土、纳米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二是青鸟集团。作为以计算机软件平台技术为主要产品的有限责任公司,以青鸟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系列产品、计算机管理的销售点系统、计算机网络及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和产品为基础,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现已发展成为中国大陆有影响的软件产业之一。三是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它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为依托,属于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目前已与5个国家签定了10多个地区销售代理协议,可望实现国际合作,使其产品走向世界。四是北大资源集团。作为北大的新兴支柱产业,它把业务进一步拓展到高科技和教育领域,把主营业务定位在科学园建设、物业开发、高科技项目孵化、教育产业上。

    总体来看,我国校办产业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有效地聚集高校的科技成果并使之产业化,对“象牙塔”式的思想与理念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的积极性。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与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办企业日益凸显出体制不顺、产权不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通过企业改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资本为纽带,摆脱大学过去直接承担企业运营风险的窘况。北京大学力图建立学校在创办高科技企业中的投入和撤出机制,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校办企业经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在实现校办产业改制的过程中,北大遵循并坚持了两项原则。一是以“资本纽带”代替“行政纽带”。建立北大资产公司,代表学校统一持有校办企业及学校对外投资的股权,负责经营、监督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今后学校不再直接持有任何一家企业的股权,真正实现了“防火墙”的作用,有效规避了产业风险可能对学校造成的冲击。二是分类规范,分类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政策,建立有效的撤出机制,精简校办企业数量,追求质量。规范管理是为了“积极发展”,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标。北大校办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4大支柱企业,因为创造了98%以上的总产值和资产,可谓北大校办产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改制的重点。北大方正集团、北大未名集团、北大青鸟集团实行股份改制,即学校保留一部分股份、平价(按11股权比例)转让一部分股份给职工、溢价(按12以上的股权比例)转让一部分股份给社会投资者。北大资源集团和科技园因涉及学校土地问题,应在剥离土地资产到资产公司之后按照上述方案进行改制。

    对于股权分配,学校的基本精神是在确保稳定的大局,有利于企业发展、职工团结,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地由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分配。迄今为止,在股权分配问题上尚未产生大的波动,进展顺利。在《公司法》实施之前成立的全民企业,以“关闭”为主,改制为辅。对去掉“北大”冠名后进行关、停、并、转。原则上不再设立新的使用北大名称的企业;院系所不再办企业,原有企业进行清理,提升到学校的层面来运作,并通过增资扩股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公司,避免无限责任和风险;学校企业的子公司原则上不得使用“北大”字样;学校校级的党政领导不再担任学校企业的领导职务。《公司法》实施后成立的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首先要把隶属于北京大学的股份划归资产经营公司,然后对现有冠用“北大”校名的企业进行清理,不宜继续冠用校名的,限期更名。针对冠名的规范问题,北京大学已经专门出台了《关于规范北京大学“企业冠名权” 的规定》(校发[2004]25号),实行严格管理、严禁使用,尤其是教育类公司更要严格禁止。对于四大支柱企业和科技园,为支持其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防止给市场、股市行情造成不必要的震荡,可以保留冠名5年,即2003——2008年,但须缴纳固定的冠名费。对于其他企业和四大支柱企业与科技园的下属企业,原则上都必须取消“北大”冠名,如果确有困难,经北京大学批准后可以保留冠名一定时间,但不得超过5年,同时须缴纳固定的冠名费。除此之外,还有人事制度的规范。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可不察”。学校以“稳定为主,兼顾发展”为基本方针,确保产业改制工作顺利进行。先后制定批准了《关于北京大学校办企业劳动人事关系管理意见(讨论稿)》、《关于北京大学校办企业校内企业编制劳动人事关系管理意见(讨论稿)》,待具体细则明确后便予以实施。

二、成立资产经营公司,为校企改制提供平台和基础

北京大学于20026月成立了北京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资本运营、战略规划、资源配置及人、财、物的管理,对其所拥有的北京大学经营性资产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迄今为止,已经改制的企业和原为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北京大学股权已经全部划转至资产公司当中。目前,北大方正集团、北大资源集团和北大未名集团的改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北大青鸟集团的改制方案已经获得学校批准并上报教育部,正在按要求进行完善和具体施行。

    北大方正集团。在净资产的基础上,方正集团公司由北京大学全资拥有的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包括北京大学和三家符合要求的战略投资者。改制后命名为“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经评估的净资产价值为1.49亿元。北京大学通过北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持有35%的股权,以1.49亿元的净资产评估价值为基础,由北京大学向三家战略投资者溢价转让65%的权益,并签署相应的权益转让协议。其中,向深圳市康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市华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招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转让17%18%30%的权益。本次权益转让的作价方法是:向两家外部的战略投资者深圳市康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成都市华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6倍的溢价转让35%的权益,作价为3.15亿元,向由管理层和员工组成的内部战略投资者北京招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不低于净资产的价格转让30%的权益,作价为4480万元。上述三家战略投资者应向北京大学支付转让款项共计3.598亿元,从而使北京大学获得相应的可支配的现金资产,充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上述战略投资者中,北京招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方正集团公司管理层、主要科研人员和骨干员工组建的公司,作为落实58号文件、实现员工激励、体现人才为本的平台,并直接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到此次改制中来,使激励与改制同步进行。方正集团公司改制后,现有员工全部留用,基本待遇不变。如有员工主动提出辞职,则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国企改制过程中员工安置与补偿的规定,对这些员工进行法律规定的经济补偿;并且,在改制完成两年内,如辞职的员工申请返回方正集团工作,在同等条件下,将优先录用这些人员。

    北大资源集团。北大资源集团创建的与北大周边土地有关的企业房产产权归北大资产公司所有,此项资产连同其应承担的负债剥离到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中,再将该资产委托给北京燕园协力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经营,暂不进行改制。北大科技发展中心一期项目(太平洋大厦)是不纳入改制资产中最优良的部分,必须强化与投资伙伴的合作关系,保证按租赁合同实现学校的收益。该项目的房租收益(扣除有关税费)仍全部上交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并列入资源集团系统每年对学校的上缴收益。在资源集团创建的与北大周边土地无关的企业资产仍留在资源集团中,现有净资产评估值2157.92万元人民币作为改制后的公司注册资本,其中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70%的股权,巩运明等4位自然人按11的比价出资购买16%股权,汪宇等自然人按11的比价出资购买7.9%股权,1995年后进北大资源集团及未来集团主要领导骨干出资购买6.1%股权(暂由一名职工代持,购买此部分股权的款项暂由集团垫付,待落实到实际自然人时,再由有关人员出资认购)。所有自然人认购股权的现金全部上交学校。北大资源集团改制后公司名称为北京北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它及下属相关公司都必须遵守学校关于“北大”冠名权的规定。北大资源集团改制后续工作主要是资产交接,工商变更登记已经完成。

    北大未名集团。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现有净资产为改制后公司注册资本。评估后的资产净值为5437.14万元(不包括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北京大学保留40%股权,赵芙蓉女士按照11的比价出资购买30%股权,剩余30%股权由上海创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按照12.2比例购买。改制后,名称变更为“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现全部手续已经完成。

    北大青鸟集团。其改制方案已经获得学校批准,上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后根据要求正在进行修改完善当中。经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取消“冠名”和关闭、退股的校直属企业共计45家,另有6家划归到四大集团下属,已限期更名。剩余3家“全民企业”的更名和改制工作已在进行当中,至于《公司法》之后成立的企业中北京大学股权已经完成划转工作。人事制度改革也是校办企业改制的核心内容。为了严格规范和管理,北大严格规定校领导不得在资产公司下属企业中任职;由北京大学进入企业的人员,原则上应调出学校,劳动人事关系转入企业,并与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由企业和个人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同时终止北京大学的劳动人事关系;但为保证公平和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学校同意对于部分人员根据年龄、工龄和岗位的重要性予以“特殊处理”;自本规定实施之日起,北京大学任何编制人员进入企业工作,其编制学校不再保留;重心工作在学校但又需要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和管理的特殊科研技术人员,经学校严格审核后可以保留事业编制;北京大学专门设立一个部门对该部分人员进行管理,办公经费由学校直接拨款,该部门挂靠在学校人事部,由校人事部对其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并确定编制。

    三、严格规范管理,促使企业稳步发展

    对于资产公司,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增资、科技成果转化、规范管理和稳定发展。

    增资。资产和股权划转至资产公司后,尚需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资产公司进行增资工作。当前公司注册资本只有50.7万元,严重阻碍了未来发展和运作,信誉度和形象都不利于面向市场经济。根据划转至公司的资产和股权,公司的注册资本要相应调整,这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公司发展都将是十分重要的。

    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在创办高科技企业中的投入与撤出机制,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与校办企业经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高校产业是高校高科技产业化基地,其根源是学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如何解决学校科技开发与产业的关系,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下一步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处理好学校科技开发与资产公司的关系,致力于既不影响学校正常科研工作又能极大促进科研人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实现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管理。在实现了资产和股权的划转工作后,如何实现资本的管理和监控以及如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资产公司对控、参股公司的实质性介入,需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团队,制定一整套战略规划、规章制度等,真正实现“依法治企”、规范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要在北京大学产业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增加北大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校办企业管理工作在北大产业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由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另外,转变北大管理校办企业的有关行政部门的职能,理顺校办企业管理体制,实现软着陆。在现在校办企业管理体制下,北京大学校办企业的主要行政管理部门是科技开发部和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简称产业办)。北京大学资产经营公司设立后,凡是涉及北大对外投资和校办企业产权管理方面的职能都应统一由北京大学资产经营公司行使,凡是涉及校办企业具体经营管理方面的事务都要由校办企业独立解决。学校不具体从事、也不干预校办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因此,科技开发部和产业办应把相应职能转移给资产经营公司行使,以保证管理的连续性和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经过调整和转换职能后,由北京大学下发文件,明确保留科技开发部及其职能,并入资产经营公司。科技开发部的新职能包括:管理、组织和协调各单位的科技开发工作;审核、签署和登记各类技术合同;管理“科技开发风险基金”。同时,学校下发文件明确保留产业办,但不设行政编制。产业办的新职能是代表北京大学开展校际间以及其他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产业信息经验交流活动。科技开发部和产业办在转变职能的同时,可以按规范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由北京大学明确科技开发部和产业办的干部级别,待遇按企业机制办理,学校保留其档案工资,并进行正常的调整记档,退休时兑现。

    发展。增资和管理为资产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如何运作,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仍然是资产公司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今后的工作力争在培育新技术和新产业上有所突破。对基础性强、应用前景好的项目采取合作开发模式,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多渠道筹集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金,做好“顶天立地”工作,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国高等教育》200515·16期)

 

 

治安管理处罚法十大看点

■文/沈路涛  邹声文  张宗堂

  从200410月到20058月,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完成了从条例到法的“转变”。这部备受社会关注的法律,从纳入立法视野到正式通过,始终吸引着公众的眼球。法律在尊重保护人权,防止权力滥用等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以下10个方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走近、了解这部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

  1.设专章规范警察办案行为

    刑讯逼供将受处罚

  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治安案件的调查,应当依法进行。严禁刑讯逼供或者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法律同时规定,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刑讯逼供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增加了“执法监督”一章,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应当赔礼道歉;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还明确了人民警察不得违反的11条规定,以及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人民警察应当回避的三种情形。

  2.处罚种类分四类

    四种情形将从重处罚

  法律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法律同时规定,有四种违反治安管理的情形将被从重处罚,即:有较严重后果的;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六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

  法律还规定了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的五种情形:情节特别轻微的;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出于他人胁迫或者诱骗的;主动投案,向公安机关如实陈述自己的违法行为的;有立功表现的。

  3.公安机关询问最长不得超24小时

   拘留最长不得超20日

  草案曾规定,公安机关对被传唤人的传唤询问时间,一般不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四小时。有些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基层公安机关提出,有些治安案件情况比较复杂,传唤询问时间过短,难以适应及时查清和正确处理治安案件的需要,也不利于维护被侵害人的权益。法律委员会经同国务院法制办、公安部研究,建议维持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传唤查证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的规定。因此,法律最终明确: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草案曾规定,对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拘留合并执行的,最长不超过30日。有些常委会委员和部门提出,按照刑法规定,对犯罪分子判处拘役的最低刑期为一个月。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构成犯罪,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应当低于刑法规定的最低刑期。治安管理处罚法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

  4.对治安管理处罚不服

   当事人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在草案第三次审议的过程中,有些常委会委员提出,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应当先向上级公安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才能提起行政诉讼。这样的规定不妥。按照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原则,被处罚人是先申请行政复议,还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属于被处罚人自愿选择的权利。因此,法律最终确定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5.胁迫他人乞讨等将受罚

    猥亵他人将被拘留

  组织、胁迫、诱骗不满16周岁的人或者残疾人进行恐怖、残忍表演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将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法律还规定,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法律还规定,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猥亵智力残疾人、精神病人、不满14周岁的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

  6.公共场所拉客招嫖将拘留或罚款

    用网络传递淫秽信息将受罚

  “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一些常委会委员和公安部提出,一些地方站街拉客招嫖的现象比较严重,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社会治安,应当给予治安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就此作出规定。

  法律同时规定,卖淫、嫖娼的,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对制作、运输、复制、出售、出租淫秽的书刊、图片、影片、音像制品等淫秽物品或者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以及其他通讯工具传播淫秽信息的行为,法律规定,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7.重在教育

   16至18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不予行政拘留

  为体现对违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重在教育的精神,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按照法律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七十周岁以上的;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8.禁止偷窥偷拍他人隐私

   私拆他人邮件将被拘留或罚款

  针对偷窥、偷拍他人卧室、浴室等隐私场所,或者窃听他人隐私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将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对冒领、隐匿、毁弃、私自开拆或者非法检查他人邮件的行为,法律规定,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9.立法打击“足球流氓”

    散布谣言将受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将扰乱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秩序的行为纳入处罚的范围,这意味着我国已开始借鉴其他国家打击“足球流氓”的经验,通过立法方式确保大型体育比赛的正常进行。

  按照法律规定,有下列六种情形之一,扰乱文化、体育比赛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强行进入场内的;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

  法律还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将被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10.关注“细节”

    法律就一些民生问题作出新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还对酒鬼闹事、宠物扰民、旅馆住宿等一些民生问题等“细节”作出一系列新的规定。法律规定,酒鬼闹事也将受到治安管理处罚: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

  法律规定,旅馆业的工作人员对住宿的旅客不按规定登记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的,或者明知住宿的旅客将危险物质带入旅馆,不予制止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旅馆业的工作人员明知住宿的旅客是犯罪嫌疑人员或者被公安机关通缉的人员,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房屋出租人将房屋出租给无身份证件的人居住的,或者不按规定登记承租人姓名、身份证件的种类和号码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按照法律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2005829日《北京日报》)

                                                                          

      文化教育

高校“党委领导”探析

■文/洪源渤    张可荣

    中国公立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载入中国《高等教育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高校50多年领导管理体制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但是,不论是学术界还是高校内部,对这一领导管理体制,特别是对“党委领导”的科学内涵、运行机制和实践要求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肤浅,认识和理解上  还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是误区,“党委领导”在实际运用中也常常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大发展和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要推动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对高校领导体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只有把相关问题弄清楚,才能够“主动发挥这个体制的优势”。

    一、高校“党委领导”的现实问题

    如何理解和落实“党委领导”是高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此,中国《高等教育法》做出了如下规定: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党内法规和相关文件也一再强调:高校党委要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学术界和高教界对“党委领导”内涵的理解一般来说就是: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是把方向、出思路、抓大事、管干部的,处于总揽全局的地位;必须对学校工作负领导责任,同时必须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等。可以看出,以上的规定和理解同样是比较抽象的,只是给出了原则性的、方向性的要求,缺少严格的权力界定及其运作的程序性约定。实践表明,必须对“党委领导”的科学内涵及运行机制做进一步的研究和阐释。正是由于“党委领导”规定中的抽象、研究中的欠缺和理解上的难度等因素制约,导致实际运作中出现如下问题:

    第一,党委工作时常越位,导致党委职权泛化,决策功能弱化。谈到权力,在高校不论是政治领导权.办学决策权,还是行政执行权和学术管理权,往往最终都集中到党委,学校各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总是依赖党委来“了结”,以致不得不经常召开党委会或设常委的常委会,大事小事、难事急事一把抓。这种状况,表面上看起来是党委“至高无上”,“顶天立地”,实际上党委越俎代庖地做了许多不必做也无法负责的事,容易干扰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丧失授权信誉;党委职权在林林总总的事务性工作中被泛化,揽全局、议大事、谋发展的决策功能也就被弱化。

    第二,由于制度设计中操作程序扭曲,授权关系不清,导致党委领导职权不能完全保障到位。保障党委领导职权正常运行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领导体制(制度),二是运行机  制,二者必须协调一致。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无疑是符合国情和高等教育管理规律的正确选择。但这一制度设计的职权划分过于抽象,在确定校长人选的程序规定中,缺少具体关系到高校党委领导权威的关键环节,难以保障党委职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真正落实到位。

    第三,党委会的组成及其工作系统行政化,缺乏代表性,党委工作程序中人治因素的干扰,难以保证党委决策的科学性。在绝大多数高校,党委会或设常委的常委会都是由校领导  加上个别中层干部组成,也就是说几乎是清一色的够级别的“官员”的行政化集合,尽管在党委会或设常委的常委会成员中,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人不少,但毕竟因为岗位的不同  而难以起到不同群体利益的代表作用。同时在有些高校,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与校党委书记主持的党委会或设常委的常委会是一套人马的状况,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党委会或设常委  的常委会组成趋向行政化。此外,在高校党委系统中,其党务职能部门是比较完备的,但缺少各种决策需要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的咨询性的智囊机构,加上党委决策程序缺少具体规定,  人治、人为因素多,难以保证党委决策的科学性。

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对高校“党委领导”的科学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不深透,在设计与规定高校领导体制时,虽然把握住了党的政治优势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但对组织结构理论和高校领导管理规律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把握不准,体制设计过于抽象,程序规范过于简单,授权关系不够清楚,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第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党委包打天下、权力总揽、决策执行一体化的习惯思维使广大教师遇到事情总是希望党委领导替自己做主,对党委领导有很大的依赖性,致使事无巨细、矛盾大小都落到了学校党委头上。第三,根深蒂固的行政级别意识或“官本位”思想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行政本位等级观念严重混淆了权力层次与行政级别的区别,混淆了决策班子的代表性和工作班子的官僚性的不同,妨碍了领导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建构。凡此种种,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对高校“党委领导”的科学内涵认识与理解不到位,导致决策机制不完善、运行机制出问题、保障机制跟不上。

二、高校“党委领导”的基本内涵

正确理解高校“党委领导”的科学内涵是解决“党委领导”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思想认识保证。我们认为,“领导”是一种统治权力,是权力如何运行的动态过程。“高校党委领导”主要是指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党委的政治驾驭权和管理决策权,是高校党委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一定程序行使权力的动态过程。其基本内涵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党委领导的基本职能主要就是《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并“按照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中,所谓政治领导,就是“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方向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想领导就是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组织领导即落实党要管党、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方针,切实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及其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协调各种力量“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高校党委领导的上述基本职能正是区别于其他“高校领导体制”模式的政治优势所在。也正是这一政治优势,党委领导成为执政党意志与高校意志相结合的纽带,有利于政府对高校发展的支持,有利于高校党委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内外保障作用。

第二,高校党委领导的基本职权主要是校内管理决策权、行政执行监督权和学术发展指导权。其一,校内管理决策权是党委最主要的职权。也就是说,高校党委是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班子,而不是执行决策的工作班子。这是当前高校落实“党委领导”需要明确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当前高校“党委领导”在运行中最容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其二,执行党委决策的行政工作由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实施,党委对校长工作行使监督权。这里,党委监督权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校长对党委负责,其表现就是严格执行党委的决定和决策,这实际上就赋予了党委对校长的监督权。也就是只有校长自觉接受党委的监督,党委才能够切实“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三,学术发展的决策应遵循“学者治学”的理念,以教师为主体,由学术管理组织研究确定。党委的工作主要是为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把好政治关,在学术研究的理念上进行宏观指导,行使学术发展的指导权,而不应成为学术权力的主体。要规范高校的学术权力,尚需要建立健全必要的体制与机制。

第三,高校党委领导的基本保障是对校长的选择权。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有一个基本的对应关系即“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这一关系突出了党委和校长之间的授权关系,很显然,“党委领导”最直接的被领导者首先是校长,而校长负责的直接对象首先是校党委。如果党委对校长的任免没有选择权,甚至没有必要的发言权,校长对谁负责的问题就可能会出现错位,即难以保证校长真正做到对党委负责,党委对校长的监督权就得不到保障,党委领导就有被架空的危险,这是当前理解和落实高校“党委领导”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第四,高校党委领导的基本形式是集体领导。党委领导不是党委书记领导,党委领导本质上要求党委集体要对上级组织和直接对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间接对全校广大师生员工负责。高校党委要严格遵循集体领导原则,按照党章规定:“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设计科学的集体领导与决策的程序。

三、高校“党委领导”的保障机制

高校落实党委领导,保证党委领导合理有效运行,还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必要的保障条件。

第一,不断加强高校党委建设,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体系,提高法人治理水平,正确行使职权。代表性和程序化是现代决策组织的两大基本特征。高校党委作为高校的最高决策机构,首先,其成员的产生要充分体现党内民主,要保证党委会的组成具有代表性,人员结构要合理,克服行政化取向和按一定的行政级别取人。其次,对党委的定位要准确,要规定明晰的授权关系,从制度程序上保证党委不虚位、不越位。第三,严格规范和约束党委集体领导和决策的行为过程。第四,党委领导的工作系统要完备,这既是指要有党务职能部门,也是指要有健全的帮助科学决策的咨询性智囊机构。

第二,建立完善的高校决策权力主体、执行权力主体和学术权力主体三者分工协调的运行机制。为此,高校要通过改革,彻底扫除高校干部和教职工中普遍存在的行政级别意识或“官本位”等级观念的陈腐思想,确立学术本位的治校治学理念和相应的制度措施,还高校学术组织的本色;要深入开展对高等教育管理规律和现代大学组织理论的研究,依照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组织的特定功能与目标,建立健全高校决策权力主体、执行权力主体和学术权力主体三者分工协调的运行机制。

(《中国高教研究》20058期)

 

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看中国教育在努力做什么

■文/王庆环

四年一度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领域唯一一项等同于国家科技奖的国家级奖励。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折射出的是中国教育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

那么,中国教育在努力做什么呢?

培养创新人才

“在培养创新人才中,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清华大学的陈皓明教授是获得特等奖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的参与者之一,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追求学位的多,追求学问的少,这是创新的一大障碍,但是,只是从管理或思想教育的角度让学生去钻研学问效果是有限的,毕竟拔尖创新人才不是管理出来的,因此,必须在教学上建立一种机制激励起学生钻研学问的精神,而他所参与的项目正是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个性化的教学则是目前教育界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采取的另一个手段,特等奖“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的主要完成人北京交通大学的王玉凤教授告诉记者,“我们所创造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其中一个关键的理念就是培养个性化,让每个学生有能按着自己的兴趣和水平来学习的机会,这保证了拔尖创新学生的脱颖而出。”

注重人才质量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化,由此引起了人们对质量问题的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的“创建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获得了这次的一等奖,这个项目的核心就是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人才,使我国的教师群体由过去的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专家型转化。

关于人才质量,因“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而获一等奖的杨芙清院士一语破的:“就像创新性一样,学生只有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才谈得上真正的提高质量。”但这样一个过程也需要学校在制度上和模式上精心设计,据她介绍,他们学院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就业时面试几次都失败,这些学生就回到学院重新学习,“他们主动给自己的质量把关,而学校也提供他们再回头学习,这样在制度上就保证了质量。”

重视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困扰着教育界的一个长久问题。让我们欣喜的是,这次国家教学成果奖中有多个获奖项目涉及这一领域,获特等奖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调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等人文精神为突破,目标直指学生的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牛大勇参与的一等奖项目“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也是其中之一,他们针对北大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成效显著。

200599日《光明日报》)

 

高校学生管理新规定9月1日起实施

各高校校规修订工作现已完成

■文/黄文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91日开始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自今年3月颁布之后,在高校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及各高校为贯彻实施《规定》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各高校已完成本校校规的修订工作,保证新的规定顺利实施。

  新《规定》首先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增写了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规范在高校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的内容。新《规定》确立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学生处理和违纪处分标准更加明确清晰,处理程序更加规范,还确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新《规定》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扩大了高校依法办学自主权。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强化了相关管理。针对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问题,增加了考试作弊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新规定的贯彻实施,教育部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明确实施工作要求。二是开展相关人员培训。三是指导高校实施。

  针对一些高校对《规定》理解还不深不透,高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修订任务重,审核备案量大,部分省反映91日实施新校规时间较紧等问题,教育部学生司组织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交流工作,研究存在的问题,形成指导性意见。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分类指导,分别组织专题研讨,着重指导、帮助基础薄弱高校的实施工作。要求高校在新学期开学后,组织所有学生学习本校新修订的学生管理规定。要求高校把本校学生管理规定作为每年招生宣传的重要内容使考生全面了解,并提醒考生报考前认真阅读,认可后再报考该校。

  记者了解到,地方和高校为贯彻实施《规定》也做了许多工作。《规定》下发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了由主管厅长任组长的贯彻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多数高校都由主管书记或校长牵头组成贯彻实施《规定》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各高校都制定了实施工作方案和工作时间表,明确责任和要求。

  地方和高校组织了大规模的学习、培训。目前,已有28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召开了主管书记、校长参加的贯彻实施工作会议,完成了本地区高校学生、教务、研究生管理等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参加人员14000余人。大多数高校组织了对本校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多数省都在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范本基础上,又选择本地区510所不同类型高校先一步制定示范样本,供本地区高校研究、参考。

  各高校校规修订工作在新《规定》颁布后全面展开。宁波大学学生处处长严建雯介绍说,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我们提出的一个要求是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得到公正评价。新《规定》颁布前后,宁波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改进,实施学生非学业因素评价,把思想品德转化为非学业因素,并与学业成绩相对应。

  各高校都已按《规定》精神和内容着手修改本校校规,有的修改10余次。在校规修订工作中,高校根据《规定》精神,在加强依法建章的行为规范、细化对学生作弊处罚管理要求、完善对学生处分程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据了解,部分高校已将本校新修订的学生管理规定设计为考卷,拟在今秋学生入学后进行学习考查,促使学生全面了解,自觉遵守。

  据悉,教育部将于年内成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会,组织骨干力量,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研究,推动《规定》实施不断深入,推动全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跨上新台阶。

  (200591日《中国教育报》)

 

教学手段探讨

多媒体教学大学生不全叫好

■文/王磊   谢汶姝

新学期,一些大学新生反映:有些教师上课时总是用多媒体演示,很少板书和重点讲述,对此很不适应。据了解,这种情形在高年级也出现过,北京高校80%的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某重点大学BBS上的讲述

  老师:别再滥用多媒体

  是谁规定了老师上课必须用多媒体那个工具?我发现多媒体在课堂上的滥用降低了授课效果,请看:

  1、部分老师过多地依赖课件,完全照“本”(笔记本电脑)宣科。如果是照本宣科,把课件给同学们自己看更省时间;我发现,这样照本宣科的老师,或者接近照本宣科的老师不是少数。我觉得,老师授课应该心中有数,而不是课件上有字有图。

  2、老师目光投向学生的机会少了很多。我觉得师生眼神的交流很重要,而一些老师把太多的目光给了那张幕布。有时我好怀念中学、小学那个时代,我的中小学老师不用看什么,就可以讲得很好;而今天的大学老师看着幕布上的文字、动画等,都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更不要说心了。

  3、老师的自由发挥很少(多数老师都是非常严格地遵照课件,甚至字句不差),而精彩的课堂,我以为,正是来自于老师的即兴发挥;多媒体的使用倒是影响了那些高水平老师的授课效果。

  二、学生眼中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

  课件成了讲义

  机械专业的陈利钢同学新学期还要重修一门专业课,这门课教师所讲内容都在发给学生的课件里面,有了课件,许多同学上课不听讲,有些学生干脆不去上课,只在考试之前看看课件。当然有顺利通过考试的,但像陈利钢这样需要重修的也不是个别。

  多媒体教学是指采用投影、VCD、计算机,将图文、声、像等内容综合起来,一般是做成课程软件,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以便辅助教学,简称多媒体课件或课件。现在,高校一些教师将课件当成讲义,学生对此的不满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二

  有的老师更像电脑操作员

  很多受访学生表示,课堂上与老师的交流,不单单是知识方面的交流,而且还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学习知识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后,简单的人和机器之间毫无情趣的信息交流。显然没有师生间探讨效果好。部分学生反映,某些文史类课堂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有的老师更像一个电脑操作员。上多媒体课,与坐在家里上电视大学一样,那还上大学干吗?

  问题三

  人机共灌新填鸭式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了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输出,计算机机械地展示知识内容,向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灌输,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现代化填鸭式教学。据了解,某些管理类课程在一节课通常只分析2个案例,但用多媒体上课时,某些教师往往在屏幕上点击四、五个案例。有学生感慨道:这是让我们囫囵吞枣,结果作业还是写不好。可见,某些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节奏,信息输入过量,训练不到位,形成了人机共灌的新的“填鸭式”教学。

  问题四

  没重点没提问黑板教室可消失

  一位受访同学说:“板书体现了老师课堂讲授的脉络和要点,而且有一定的停留时间,方便学生记下重点。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量大,翻阅速度快,学生思路往往很难跟上。”这也是受访者对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意见。现在黑板似乎多余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指挥棒是教师手中的鼠标,有些教师根据自己的讲授需要,只将课件翻至相关的页面。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板书往往是重点,学生随手记下笔记,考试时也很容易复习,甚至工作多年后还能重温笔记,多媒体课件则很难让学生掌握重点。

  问题五

  有些课件花哨、喧闹像演戏作秀

  多媒体技术应用课堂教学后,教室的大屏幕上图文并茂,还有声音、动画等,像是演戏作秀。但很多学生说,有些课件过于花哨,好像在看影视片,下课后什么也没记住。这种过于喧闹的课件打乱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顺序与习惯,也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

    三、大学教师探索多媒体课件

如何利于教也利于学

课件是辅助教学,需量身定做

  “不是每一个学科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引入课堂也并不代表教学效果就一定提升。”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林洋老师说,教学课件必须结合学科要求和特点,量身定做。他在自己教授的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经典的建筑设计案例,受到欢迎。北航的孙冰老师说:“我通过课件给学生演示发动机的工作,这种看不到的过程和课堂无法做的实验最适合做课件。”

课件仅作提纲,教师与学生

课上要交流

  “如果课件面面俱到,那就不需要教师和课本了。”北航讲授优化理论的王利民老师说,我的做法是把课件作为提纲,内容还是由教师来讲,或者在课本上让学生自学。我试验过把全部教学内容放在课件里,以为可以放弃课本了,但这样的课堂氛围很沉闷,有些学生只看课件不听讲。也曾经把课件做得很生动,学生们的注意力又都集中到课件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都不好。把课件作为提纲,既多了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又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效果很不错。北林大外语学院柴晚锁老师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根据教学进展用多媒体定格显示情景,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强化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训练。

课件最关键的指标是实用

  有关负责教学的老师都表示,多媒体课件的优劣,不是以画面和声音的效果来评定,最关键的指标是实用。课件内容需要参照教材设定的疑点、难点和重点,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一味地追求“快”和“多”。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姚晓玲说,有了课件后,讲课时播放一些短片,如《重庆谈判》之类,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对内容理解也不错。也有老师用动画演示生物的生长过程等,课件成为实用的演示工具。

学生更欢迎多媒体教学内容能够自控

部分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实现了每个学生面前都有计算机,这样,学生就能够把屏幕画面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因此学生更欢迎多媒体教学内容能够自控。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学习任务的要求,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学生还希望,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完成后,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进行修改。

2005914日《北京日报》)

 

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业指导需实现四个转变

■文/任占忠

   总体而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校开展得卓有成效,同时有一些学校缺乏具体经验。笔者认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应实现四个转变,才能使高校的就业指导上一个新台阶。

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的转变

  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有所不同,就业是参加工作,对学校就业机构来说,就业指导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职业是一项服务于社会并为了个人谋生的工作,职业指导侧重于指导适合做什么工作,是对从事终身职业的指导。有人说职业是一条路,就业是一个点,这话有一定道理。那么,为什么要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变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只抓大学生毕业环节的就业指导是临阵磨枪,虽然十分重要,但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归根到底凭的是心理素质、做事能力,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显然不能只抓就业环节,而必须从整个在校期间抓起,才能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现在一些学校从大二开始,这时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学校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大学生从树立职业发展目标起步,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促进就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即使在毕业环节,毕业生求职也不能将择业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而必须和现实结合,知道社会需要什么,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质、能力、精力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才能确立正确可行的职业方向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2004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一年内更换工作,3/4的大学生会在两年内更换工作。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不少大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找工作很盲目,或者迫于就业压力而有病乱投医,这样缺乏责任的就业,以及之后的频繁更换工作,对他们的事业成功有多少好处呢?每一次的跳槽不仅会带来求职的压力,而且要从头做起。况且,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其前提是熟悉或精通自己所热爱的职业。大学生应该学习如何设定职业目标和实现职业目标,这样,无论就业或跳槽,都可以避免盲目性。

  另据一项2005年大学生大型网上调查,有39%的学生认为,职业生存和发展是他们最需要的指导。其次,选择职业分析和面试技巧的占29%,这两方面占毕业生总数的2/3以上。可见,无论从做好就业工作还是从毕业生的需求考虑,都应该大大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导。

从群体指导向个体指导的转变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采取集体辅导的方式,通过上大课,传授求职知识,这是一种基本的、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今后还会长期沿用下去。可是,这种集体辅导的方式越来越难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他们更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个性指导。毕业生择业,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职业兴趣、个性特质、发展目标、能力特长都不一样,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只有像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那样分析每个毕业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目前,北京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已经起步并展开,如清华大学成立了职业测评室,许多学生通过测评网完成了自己的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有三个心理咨询室,其中第一咨询室就是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但是,即使这样的学校也难以满足大学生就业辅导的需求,而更多学校的就业机构主要的工作是提供需求信息,组织毕业生招聘会,办理各项就业和与就业相关的手续,无暇顾及成千上万名学生的个性职业指导。这种状况与国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明显差别,也不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目前在高校中,由于学校就业指导人员有限,要普遍开展个性化指导还有一定困难。解决的办法,除了进一步充实力量以外,还要充分发挥细节指导作用,这样才能加速从群体指导向个性指导的转变。社会上也应该有一些相应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

从讲授指导向实践指导的转变

  现在高校的就业指导普遍存在光说不练的现象,即只教授、灌输就业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式训练和实践的指导和训练,课堂指导的东西如何与实际结合,是当前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的重要环节。

  首先,就业指导要引导大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一项研究生的求职竞争要素调查表明,在六个要素中,第一是专业,第二是社会实践。因此,要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习、勤工助学、就业实习等多种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经验、动手能力的要求,激励大学生联系实际,适应社会需要。

  其次,在就业指导活动中,应加入模拟训练、观摩面试等各式各样的实际操作内容,这种训练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总之,对于习惯了课堂生活的大学生来讲,在其就业教育中加入活生生的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率,而且可以促进其书本知识的掌握。

从技巧指导向心理指导的转变

  北京一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04届毕业生中,有信心找到满意工作的占32%,认为找到可以接受的工作的占56%,认为没有希望找到工作的占12%。近年来,随着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相当一批人心理压力增加,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同时诸如攀比、盲目求高、自卑、自负、依赖、羞怯等各种心理常常使毕业生失去就业的机会。当前,大量教材和课堂上充斥着求职技巧之声,实际上,就业技巧只有在良好的心态下才能发挥作用。心理因素重于技巧,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加强就业心理指导。笔者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因此,应该从学生步入大学校门之后就进行相应的教育,并给其了解社会的机会。在毕业环节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使毕业生能够积极、主动、自信地挑战就业市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实现上述四个转变的关键是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否则,谁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谁去进行有效的就业心理分析?谁去开展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保持就业指导队伍稳定是首要问题。现在这支队伍大部分是按学校的行政管理岗位进行管理的,两三年的岗位聘任制度以及有些学校存在的职称待遇等问题,使得一些骨干人员处于流动状态。其次,这支队伍的成员大部分没有经受过系统化的专业培训,相当一些人不掌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业心理、交往礼仪等知识,不熟悉就业法规、劳动人事制度,因而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指导,有时还会发生误导现象,并使得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指导不感兴趣,失去信任,甚至反感。

我们在与高校就业机构座谈时,一些学校提出,要实现就业指导队伍的稳定,应该从人事管理体制着手,将就业指导人员按教师系列管理,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同时,大大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的办法,以及在高校建立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这样才有希望尽快地实现四个转变。

(作者为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2005824日《中国教育报》)

 

重视校友资源开发

促进毕业生就业

■文/魏东华   廖洁丹    卢奕坤

    近几年,我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高达97%,其中,通过校友资源,解决学生就业的就占了75%以上,实现了较好的就业率和比较好的就业流向。重视校友工作,发挥校友资源优势,促进毕业生就业,是我校开拓就业市场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一、做好校友工作,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重视校友工作就是重视培养人的工作。校友工作是学校培养人的这一根本任务的延伸和发展。清华大学把校友工作和学校的根本任务联系起来,充分说明校友工作在高校的重要性。第九次全国高校校友工作研讨会于2002年在中山大学举行。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在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吸引人才和加强校友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三大任务。

    1、高等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要求高等学校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校友是分布在社会各界的巨大的关系网络,是母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学校赢得良好社会评价的需要

    校友在社会的作用,通常被视为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地位的重要标志。对培养人才质量的评价,可以包括社会对校友的评价和校友对母校的评价。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社会评估”是重要的内容。培养人才的基础工作在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要求高校加强校友工作,支持和鼓励广大校友在本职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而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321世纪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的需要

    国外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友工作,建立了强有力的校友工作机构和行之有效的校友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把争取校友对学校的各种支持和捐助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在21世纪要办成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大学也要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大力宣传校友工作的重要性,以开发校友资源,更好为学校服务。

    二、做好校友工作,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

广大校友活跃在社会各界,他们既是学校的品牌,又是学校发展的支持力量。加强和他们交流,不断探讨校友工作的特点和作用,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巨大作用,必将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学校来说,分布于社会各界的校友们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丰富、与母校有着特殊情感联系的群体,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资源宝库。学校的发展和学校的声誉的日益提高都离不开校友的支持和帮助,我校自1958年建校以来,已经培养出无数的优秀人才,许多校友在各行各业为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学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引入了校友的力量,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的开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收到良好的效果。

1、促进和激励在校学生热爱和刻苦学习所学专业

刚跨进校园的新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十分陌生,因而不少人不安心专业,个别要求转专业,甚至要求退学。在新生入学不久,我校组织新生参观校友事迹展览,阅读介绍优秀校友事迹的书刊,听取优秀校友事迹的报告。从专业角度,行业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就业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这些优秀校友的事迹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们明白了凡是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者,一般都曾是在校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专业不是问题,只要踏实肯干,也能干出一番事业。从而为以后从事本专业树立坚决的信心和打下良好的基础,鼓舞着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踏上了  敬业、爱业”的征途。

2、先导示范作用为学校树立良好形象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批高质量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毕业生,这个学校就可能萎缩,甚至被淘汰。而一个个优秀的毕业生就是一个个优秀的品牌,一个个杰出校友的事迹就是一面面旗帜,它能提高学校的声望,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仍保持在97%以上,一些单位甚至指名要我校的毕业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校的校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我校毕业生的质量是过硬的,因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果没有广大校友的先导示范作用,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好形势。

3、架起学校和企业的桥梁纽带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既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机遇,也增加了就业的压力,使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校友长期在经济建设一线,不但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最清楚,而目可以根据他们的工作经历对母校培养出的毕业生提出最切合实际的意见。校友是学校主体的社会延伸,是学校联结社会的纽带和桥梁。我校就业靠校友推荐的方法,逐步建立一套适合三角经济建设特点的就业推荐形式。校友的中介作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就业的桥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方便。近年来在学生毕业前夕,我校广泛向校友发信,为毕业生就业进行联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些担任了领导职务的校友,在学生毕业前夕,直接到母校接收应届毕业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平台。

4、拓展就业渠道,建立就业基地

许多校友在各自领域的发展已取得优异的成绩,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强的经济实力。校友队伍是学校拓展公共关系的重要媒介,通过校友的协助,将有利于学校更广泛宣传本校的建设成就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更有助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基地,积极创建就业基地是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派就业指导负责人到重点单位和重点地区进行洽谈,与用人单位签订《毕业生就业基地合作协议书》,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就业基地。根据协议,学校及时推荐选拔每届的优秀毕业生前往实习,就业基地优先向学校及毕业生提供每年需求信息,并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招聘活动,优先录取本校毕业生。通过这种形式,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学校毕业生生源优势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有效结合和良性循环。

三、有效开发校友资源,开创校友工作新局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世纪,重点大学要办成研究性、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大学,要有效地开发校友资源,凝聚广大校友的智慧和力量,不仅需要对校友工作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努力做好校友工作,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1、建立校友工作网络

建立健全的校友联系渠道和比较完善的校友信息库是校友工作的基础。只有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联系网络,才能顺利开展各项校友工作。校友信息的收集和联系渠道的建立是一项艰苦繁重的工作。由干校友的人数多,分布面广,母校不可能和每一个校友保持联系,因此就要加以适当组织,通过校友的组织和广大校友保持联系。要做好校友工作,壮大校友队  伍,增强校友力量,需要形成一个由学校领导、专职工作部门、各院系、部处、各专业、教研室、教师、职工、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体组成的校友工作网络。学校领导可以把看望校友、与校友座谈拟入出差日程;在校生可利用寒暑假回乡的机会采访家乡的校友,向他们汇报学校的发展情况,加强学校与校友间的交流。我校的校友虽然人多面广,但我们对校友的重要情况基本上能做到及时掌握,因而能比较自觉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2、广泛收集和大力宣传校友事迹

要发挥校友特别是优秀校友的作用,就应该指定专门机构或专人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校友的事迹。由于校友的情况是经常变化的,因此这种收集应该持久不断地进行。优秀校友的教育示范作用要在师生中家喻户晓,就要大力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学校可利用校庆举办校史展览,介绍优秀校友先进事迹的文字材料,照片、荣誉证书、科研成果等。结合教育教学过程讲述校友事迹,邀请有突出贡献的校友回校作报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献身四化的决心。各系部的领导和教师在新生入学,老生毕业等学生思想转折的重要关头,也讲述优秀校友的事迹,教育学生以优秀校友为榜样,热爱专业,刻苦学习;服从需要,正确择业。

 3、开展多种合作,致力于共同发展

 要深入持久的开展好校友工作,实现校友为学校发展的可持续贡献,就不能把校友工作仅仅局限于同校友保持联系和向校友募集学校发展经费。这就需要广大校友工作者开拓思路,探索校友工作的新形式。服务校友,关心和支持校友事业的发展,在学校发展和支持校友事业的发展,在学校发展和校友事业的切合点上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教学、科研、生产、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领域的各项工作,已成为许多学校开发校友资源的新途径。

校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母校来说,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是一笔不可低估的财富,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及时发掘。如何充分发挥隐藏在广大校友中的种种有用资源,并使之与校内其他教育资源有机整合,以此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这是我校各项工作取得进展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期)

 

“洋思现象”解读专题

    编者按:洋思中学是江苏泰兴天星镇一所乡村初中,在短短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创造了神奇的质量、发展、效益。5月10日以来,《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栏目陆续刊登了《“洋思现象”解读》,全面介绍了洋思经验,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干部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洋思人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管理思想等都值得我们深思、探讨和借鉴。本刊继上期刊载了《“洋思现象”解读》之A、B篇,现刊载《“洋思现象”解读》之C、D篇。

“洋思现象”解读之C篇:

管理:管什么 ?

——解读洋思人的管理思想

■文/张俊平

 蔡林森喜欢说“怎样干好就怎样干”。他将“包”字引进校园,实行严格的制度管理,等等。对洋思中学的管理,知者一向颇多微词。我们就曾听到许多议论:洋思的“准军事化”管理,太死太严,有悖于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有的甚至认为,这种过于严酷的制度管理太“不近人情”。

而走进洋思,所见、所闻、所感使我们对洋思的制度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洋思十几年来的严格管理,其实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人”字——如何更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在鼓励人的思想解放、精神自由和个性张扬上大做文章、作好文章的。

【洋思叙事】

    之一:将“包”字引进校园

    蔡林森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校长,他的管理思想的根也在他脚下的这片土地上。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给刚刚担任校长的蔡林森莫大的启发。他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灵活、巧妙地把“包”字请进学校,一切都以“利益”驱动,要求各科老师都要包教学质量,并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责任制。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洋思中学已由当初的“包”教学成绩发展到今天的“无所不包”,责任制无处不在——

    校长要包学校全部工作创一流水平,其中包括德育工作的创优、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体育的达标、学校的安全稳定、青年教师的培养等;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包学生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达标,包后进生转化,包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

    后勤人员要包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如食堂工作人员要包食物安全卫生,菜谱科学合理;包师生准时吃到热饭热菜;保证菜肴烹制味美可口。宿舍管理人员要包宿舍内、浴室内无打闹、欺侮小同学现象,无失窃现象,等等。

    洋思的承包责任制有严格的奖惩措施作保证。近年来,学校挤出资金,加大了奖励的力度。同时,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员工,出了问题,完不成承包任务,都会受到处罚。200111月,一名生活指导老师因处理宿舍内一起偶发事件不力,且未及时上报学校,被辞退。

    一个“包”字,给学校注入了不尽的活力,带来了不尽的效益。

    1998年前,洋思中学只有9个班,到2001年已经逼近50 个班。规模的急剧膨胀,一不留神,就可能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从而砸了洋思这块金字招牌。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学校又祭出“包”的法宝,进行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实行分校制。一个年级设两个分校,全校六个分校。学校定期评选最佳分校,予以表彰奖励。分校长通过竞选演说、教师民主投票、学校综合考察产生,任期一年,一年后优胜劣汰,胜任者再通过竞争上岗。分校长可以自行“组阁”,选配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各一名,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权、办公经费使用和奖金考核发放权、人事调配权,同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竞选纲领”与学校签定责任书。

    第四分校分校长刁勇是一个才工作三年、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在竞选中脱颖而出。他与学校签定的责任书内容包括:卫生、纪律创全校一流;教学实绩优于全市最好的兄弟学校;学生合格率100%;所有年轻教师能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教学,讲课合格;所有老师无体罚学生、向家长索要钱物等师德问题;无流生;无重大教学事故、安全事故。在就职演说中,刁勇向学校作出了“人在阵地在”的保证——尽个人一切努力完成承包任务;向自己分校的师生发出了“向我开炮”的誓言——愿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其他分校也不甘示弱,六个分校展开了激烈竞争。

    分校间的校长在比,教师在比,学生在比,比活动中得奖多,比一日常规扣分少;比学生进步人数多,比工作拖拉马虎现象少;比教改步子谁迈得更大,比工作措施谁更实。

    之二: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

    洋思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因为没有一个课上得好、上得有特色的教导主任,致使学校的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精明和务实的蔡林森认识到:要使学校教学工作上高水平、出高质量,就必须不拘一格,让最能教学的人当教导主任。

    1987年,蔡林森根据教学实绩,果断地提拔刚从代课教师转成民办教师、年方24岁的秦培元担任副教导主任。小秦老师1982年高中毕业后来该校代课,虽然教学时间不长、经验不算丰富,但是,他工作肯干、肯钻,备课认真,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作业基本上能当堂完成,给其他老师引了路子;1989年,同样将朱明德提拔到副教导岗位。

    蔡林森有了这些最能教学的教导主任,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得心应手多了,在他们的努力实践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他们的努力实践下,渐渐成型,不断走向成熟。这些教导主任十几年来积极工作,不负众望,在学科教学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数十次到外地上示范课、研讨课,跟随蔡林森“东征西讨”,现在都担任学校副校长。1995年,秦培元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长江后浪推前浪。近几年来,洋思中学陆续进了200多名新教师,学校又将其中教学实绩突出的汤宏程、高正国、刁勇、朱向军、凌俊、曹伟林等一批新人分别推上了分校长的岗位。谁教得好就用谁,在洋思校园蔚然成为一种风气。

    之三:生活也是一门课程

    在洋思中学的生活区,随处可见“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洗澡”等标语,不知情者看了也许会哑然失笑,初中学生吃饭、睡觉还用学吗?其实这里面大有学问。

    蔡林森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好学生,生活是一本书,生活也是一门课程,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第四条渠道”。  

    这个“生活课程”,就是在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导、训练、管理,使之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涉及吃饭、睡觉、洗衣、洗澡、整理衣物、管理财物、交际交往等方方面面。

    在洋思采访时,我们看到了学生吃午饭的情景:1130分,下课铃响后,全校学生同时走出教室,有秩序地走进餐厅,等本桌的8名同学都来齐了,值日生负责分饭、分菜。楼上楼下3000多名学生同时用餐,听不到任何喧哗,没有人乱跑乱蹿。20分钟左右,所有学生全部吃完,并将餐桌、碗筷洗刷干净。我们注意到,不少餐桌上都有一个插着一支绢花的精巧小花瓶。司务长告诉我们,那是文明餐桌的标志。文明餐桌有4条标准:1、分菜公平,2、桌面整洁,3、无剩饭剩菜,4、不讲闲话。要求分菜时,学会关心人,先人后己,不厚此薄彼;吃饭时,先多吃饭少吃菜,再少吃饭,多吃菜,最后喝汤,保证不剩一粒米。

    洋思的学生大多是寄宿生。早晨起身铃响后,先醒的同学必须叫醒同室所有同学,然后上铺的同学先整理床铺,后到水池上洗漱,下铺的学生则反之,这样,3000多名学生20分钟之内都能保证整理好床铺,洗漱完毕,准时到操场上集中参加早锻。洋思3000多名寄宿生的零用钱都存放在生活指导老师那里,要用向老师支取,但要说明用途,且无特殊需要,一次支取不得超过10元。

    这里有平等观念的教育,有劳动观念的教育,有勤俭节约的教育,有效率意识的教育,有友爱思想的教育,还有艰苦奋斗思想和理财观念的教育。谁说学会吃饭、睡觉、洗漱不值一提?一位姓汪的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原来在家娇生惯养,晚上洗脚水都要家长倒,到洋思一个月,回家自己叠被子,帮妈妈洗碗,着实给了家长一个惊喜。

    洋思中学没有把“生活课程”的实施一股脑儿推给生活指导老师。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老师都有明确的责任,谁的环节出了问题,谁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宿舍少了东西,生活指导老师必须赔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导致学生偷窃,要扣班级考核分数、扣有关老师的奖金,同时,年级负责人(分校长)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之四:洋思人“学洋思”

    目前在洋思中学工作不超过3年的青年教师占2/3强,虽然他们是洋思到高校去精挑细选来的,但毕竟缺乏实践经验,对洋思经验更是陌生。如何让他们以最快速度掌握或基本掌握洋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精髓呢?

    校本培训。每年暑假,学校都要组织30多天的校本培训。一学理论。学校组织教师参观校史陈列室,听讲座,并展开讨论,质疑问题,公开答辩,从而理解洋思中学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二赛课、评课。让100多名老教师逐一上课、评课,相互间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研究解决办法,最后评选出优秀课获奖者。新教师也要赛课,对其中好的给予合格课奖励,对不合要求的,则引导他们反复上,直到过关才能上讲台。

    还有以老带新。每年8月下旬,学校都要组织师徒结队活动。师徒双方要签订协议。师傅要包徒弟的备课、讲课乃至教学质量,并且实行捆绑考核。在洋思,许多师傅都是这样将自己十几年、数十年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的。

    在开放中求发展。近几年来,已有40多万省内外教育工作者到洋思参观考察,每天都有数百名教育工作者到洋思听课,省内外许多地区的教育局给洋思挂上校长或教师培训基地的铜牌,派校长、骨干教师常年在洋思蹲点考察。针对这种情况,洋思要求新教师每天都要对外开课,努力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听课的外地教师问这问那,促进了新教师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洋思的骨干教师还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报告、讲学和进行公开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丰富、发展和完善洋思经验。在大开放中求得大发展。

    洋思更宝贵的是有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洋思的开拓者个个堪称年轻教师的楷模。副校长秦培元阑尾炎开刀,一拆线就从医院直奔学校准备开学工作;副校长朱明德、总务主任沈裕仁节假日坚守岗位,一心扑在后勤管理上,闯出了服务育人的新路;老教师戴西建放弃到香港继承遗产的机会,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后半身奉献给学校;副教导主任凌俊右手骨折,右眼被撞伤,封闭治疗23天。他凭一只左眼,一只左手,坚持上课,批改作业,一天也不间断;全国模范教师唐月华,为了不分散工作精力,把四岁的女儿送到了娘家,女儿因无人照料被汽车撞成重伤,昏迷不醒。她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到人民医院,望着血肉模糊、生命垂危的女儿,失声痛哭,昏倒在床边。第二天,校长到医院探望。唐老师泪眼模糊,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我班的学生怎么安排的?”在场的人无不感动流泪……

敬业、奉献、团结、进取,这是洋思的“无价之宝”,是洋思事业发达的“精神的底子”。洋思人学洋思,首重的就是进行“精神接力”。平时工作中,老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年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老洋思人的这些优秀品质很快就在新教师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蔡林森校长自信地说,假以时日,新教师将和老教师一样,业务素质扎实、思想作风过硬。

2005517日《中国教育报》)

 

“洋思现象”解读之D篇:

洋思的校长怎么当

■文/张俊平

    洋思的崛起是个“奇迹”,要解读这个奇迹,就不能不说这个奇迹的“领衔主演”——蔡林森。当我们把镜头对准蔡林森的时候,一个朴素而睿智的乡村教育家走进我们的视野。

    还是让我们先看一下蔡林森的人生档案吧:

教育理想——教好每一个学生;人生哲学——吃苦就是享受;座右铭——要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教师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口头禅——怎样干好,就怎样干;管理理念——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用人标准——让最能教学的人当教导主任;最爱看的书——《三国演义》;最景慕的人——邓小平;最钟情的地方——校园。

【洋思叙事】      

  之一:象教徒一样虔诚

    蔡林森的出身让他吃尽了苦头。

    1942年,他出身在贫穷的“革命老区”的一个富农家庭。家里兄妺6人,他是老大,后来又成了3个孩子的父亲。“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富农家庭成了阶级斗争的对象,一家人穷困潦倒。那时候,一年四季床上只垫一条草席。没有交通工具,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进城办事,进修或是回家都是安步当车。如今站在我们面前的蔡林森,仍然朴实得像一位地道的农民(尽管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示了他的睿智和深邃)真像深秋田野里的一株细高梁。长期在洋思蹲点考察的3位中学校长动情地告诉笔者:“蔡校长住在学生宿舍的6楼上,只有一张床,一只盆,毛巾脚布都有窟窿了,现在就是在我们贫困地区,这样的校长也很难见到。”

    对于这种艰苦的物质生活,蔡林森却是甘之如饴、情有独钟。不管晚上睡得多晚,每天凌晨34点钟他就醒了,然后学校里的大事、小事以及将要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要在他大脑屏幕上轮流过一次“电影”。他5点起身,轻手轻脚洗过脸,即从6楼一层一层地下来查看每一个宿舍(尽管每层都有一位生活老师),再把学校的角角落落巡视一遍。6点他和全校师生一起参加早锻炼。接着是一天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午很少休息。天天如此,几乎没有节假日。他乐此不疲。

    原来他一家人挤在两间小屋子里。1994年他借债砌了一座两层小楼(和邻居相比,仍然显得寒碜),也只是石灰墙、水泥地,简朴的桌椅,可说是家徒四壁,别无长物。蔡林森的老伴刘巧英是一位朴素的农妇,对目前的生活已经很满意了。她说:“过去家里人口多,婆母死得早,4个妺妺都是我们嫁出去的,自己还有3个孩子,生活才叫苦啊。那时候我和公公两人种6亩多田,林森整天忙学校的事,难得回家帮一下,只要学校有事,农活再忙丢下就走,公事哪能耽误呢?我只能每晚睡两三个小时――再苦也熬过来了,现在这个日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我们又到老屋去看望蔡林森的老父,80多岁的人了,身板挺结实,至今还能挑百十斤重的担子。他愿意在两间小平房里呆着。房子极其简陋,堆满了农具杂物,下面高低不平的泥地透着一股凉气,老人家笑呵呵地说:“还是呆在农村好,人不劳动怎么活啊!”

    跟父亲一样,蔡林森的一句口头禅是:“吃苦就是幸福!”“每当打了一个胜仗,就是心里最幸福的时候。老是有人问我,‘你都快到退休的年龄了,何必不享享清福,还要这样没日没夜地苦干呢?’我的回答是,‘我现在比过去身体还好,能为洋思多出一份力也是好的。能多干、能吃苦才是享福啊!’”

    对教育,蔡林森真的就像教徒一样虔诚。他总是希望全体洋思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和他一样热爱教育,痴迷教育,要将吃苦当作“享福”。他说:到了洋思就象到了井岗山,虽然要吃苦,但心里永远有一个希望。

  之二:管学校象做文章

    在蔡林森看来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先想出来,再做出来的。办学就象写文章一样,从确定主题到布局谋篇,再到遣词造句,从宏观到微观,每一个细节思考得越周密越好。一篇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还是改出来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真正把洋思办好,蔡林森20年来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是别人难以想象的。

    管学校不是管自己,蔡林森对自己是绝对管得好的。生活再苦他能顶得住。个人的正当利益得不到满足,他也无所谓。例如在六、七十年代,由于他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断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嘉奖,可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民转公”却轮不到他。一位好心人曾直截了当地向他点破:老蔡你不要傻干了,你出身不好,又是外乡人,即使干死了,也转不了正。而蔡林森对此的回答却是加倍的勤奋,拼命地苦干!他教一门,钻一门,精一门,对整个初中教学业务可谓“烂熟于心”,1986年终于转成公办教师。

    但在办学方面受到的制约和阻力实在太多了。洋思只是一所农村联办初中,乡中心校、乡教办……都是它的“婆婆”。蔡林森1982年被任命为校长以后,却成了一个“不安分”的“媳妇”。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之下,他整天苦思冥想,真是“心潮逐浪高”。他决心带领大家一起改变洋思的面貌。第一步抓教学质量。他从亲身的实践中早就认识到“应试教育”所搞的那套“满堂灌”、“填鸭式”以及“题海战术”的弊端和危害。那时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些口号,但他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觉性,明确要求各科教师做到“当堂教、当堂学、当堂巩固”,这就是后来提升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改模式的雏形。这一着,首先受到为数不少的任课教师的抵制,一位化学教师当面提出:“蔡校长,兄弟学校每周4节化学课,晚自修还要‘补差’,我校一周只有3节化学课,你还要求我们当堂完成作业,这样做怎么能完成教学进度?如果明年中考考砸了,你要为我收回名誉!”蔡林森及时向中心校校长汇报了自己的教改设想,同样得到了这样的反问:“现在有几家学校能够做到当堂完成作业的?”

    但是,蔡林森不为所动。他说:“我认为不该做的事情,你怎么说我也不做;我认为是正确的必须做的事情,任何阻力也动摇不了我的决心!如果干错了,可以处分我,撤我的职!”好一个执着的蔡林森。洋思中学第一任校长曾经这样评价蔡林森:“老蔡这个人啊,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干!”蔡林森硬是把“当堂完成作业”列为学校教改方案,并且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条件。他身先士卒,为别人示范,几位年轻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紧紧跟上,嗳,还别说,这一着还真灵:1984年,无论中考还是教办组织的会考,洋思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就连那位与蔡林森激烈争论的化学老师,从亲身的实践中也尝到了这项改革的甜头。

    从此,洋思的教学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永远结束了完全脱离学生实际的“满堂灌”的状况……1994年《江苏教育报》和《中国教育报》先后发表了《洋思之路》,从此,“洋思”这个名字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了全国普教战线的每一个角落,来校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事业,将洋思这篇文章做大?这正是蔡林森苦苦思索的问题,但是难啊,一是受到经费短缺的严重困扰,二是思想也不解放,老是囿于这样的思维定势:洋思就是要在三流的设备、三流的生源、三流的师资(指学历不高)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流的教学质量。直到1998年,学校仍然只有两幢二层教学楼,仅有10个班级。就在这时,时任泰州市市委书记陈宝田到校视察,他对蔡林森说:“洋思的硬件不能老停留在三流水平,如果有了一流的硬件不是更能保障一流的教学质量吗?”顿时一股暖流传遍了蔡林森的全身。接着分管教育的黄副市长和教委的邵、朱两位主任也来了,说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大量资金投向洋思,但是第一可以帮助向银行贷款、第二给政策,允许向市内外收一批学生,收取一定的捐资建校费。对蔡林森来说,这无疑是一支兴奋剂;对于洋思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支补血剂。

    发展是个硬道理。于是,洋思征用土地、大兴土木,在短短的三年内,校园“旧貌换新颜”。如今,一如蔡林森期盼的那样,洋思不仅做成了一篇“好文章”,还做成了一篇“大文章”。

  之三:越当越感到“心慌”

    洋思从1980年用24000元砌了两排小平房起家,发展到现在占地100多亩,幢幢高楼林立,建筑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从几个班200多名学生“增容”到47个班,2500多名学生,可谓遐迩闻名的泱泱大校,每天都有数百人来校取经,参观总人次已逾20万。如今学校又在城区征地200亩建设新校区,投资又是几千万元。

    然而蔡林森越来越感到“心慌”。记得1994年登载了《洋思之路》的报纸送到学校那天,全校师生群情振奋,一片欢腾,都认为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洋思的改革终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在大家稍为冷静一点以后,蔡林森当晚就召开了教工大会,他感慨万端地说了一番话:“同志们,千万不要认为一篇文章发表似乎意味着洋思已经到了‘顶峰’了。学校的‘顶峰’永远不存在。如果真有什么‘顶峰’,那就是衰落的开始。大家都看到我们周围的某些企业,当年搞得何等红火,但是曾几何时,现在不是大幅度地滑坡了吗?这样的教训我们可要牢牢记取啊!”

    第二天清晨,蔡林森赶到当时的教委主任家里,说:“邵主任,你看洋思的结果会如何?”“什么意思?”“我认为洋思最终总会落后的,许多学校迟早会超过我们。我希望洋思发展的势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要减弱――如果洋思在我手上衰落了,我就是一个罪人。当然事业不是个人的。我们全校师生都希望洋思越办越好,我想请您再去向大家提些新的要求,讲讲在荣誉面前如何不断找差距,永远不停步!”邵主任连连点头称是。

    有一次开会,蔡林森出人意外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人去楼空”四个大字,老师们都感到茫然。过了一会儿,他才慢慢地解释说:现在我们砌了这么多房子,这钱是从家长的口袋里掏出来的。装备好了学校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同学服务。这就叫“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子孙后代的幸福。但是如果哪一天我们把学校办垮了,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了,学生就会走光,这就要“人去楼空”,我们也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每一次走访蔡林森,他都不无焦虑地对我们说:当校长已经这么长时间了,与其说胆子越来越大,不如说胆子越来越小,老是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似乎随时都有灭顶之灾似的。这两年开学的时候,总有几百辆送学生的车子开进校园,好像每一个车轮都压在我的心上,感到隐隐作痛。

    “怎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笑问。

    “压力大啊!”蔡林森眼里闪着一丝忧愁,说:“我校地处偏僻农村,毫无地域优势。要说硬件,比起大城市一些重点中学差距还大得很呢。教师呢,目前也没有几位名教师。人家把孩子送来,就是冲着我校所作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承诺来的,好,各种各样的‘差生’(我们当然不同意这样的称呼)都来了,你真的能‘让每一位家长满意’吗?对这些孩子怎么‘管’,怎么‘教’,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如何落实到实处?再说了这几年先后进校200多位年轻教师,尽管我们想尽办法对他们强化培训,他们也十分努力,但如何才能使家长真正放心呢?所以我们对全体老师说,我们都是长征途中的红军,要过金沙江、大渡河,还要过草地、爬雪山,可不能有半点麻痹和懈怠。”

    “那您就没有一点轻松愉快的时候啦?”我们追问。

“有啊”,蔡林森爽朗地大笑起来,“前年和去年放寒假的时候,都在下大雪,1000多位家长到学校来接孩子回家过年,个个脸上都是喜笑眼开,看到校长和老师连声说感谢。这就是我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候。”

2005518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教育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

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

■文/石岚

    一、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观念落后陈旧,与高职高专人才观和质量观不相适应。在考试命题、阅卷方面,许多课程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阅卷,教师一般是根据自己所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进行命题,很少对应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等目标层次进行命题,导致命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阅卷更是有较大的随意性。

    2.考试方法简单。考试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来进行,不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进行考试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性,不利于全面、真实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

    3.考试指挥棒的指向偏离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通过多年教学改革探索,高职高专已成了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1。但多数学校技能、能力的考核比重仅占考试内容的20%左右,考试侧重考核学生对传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技能考核主要采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鉴定性考试,以获得证书为目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未能得到真正评价。

    4.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在试卷分析方面,往往较多地进行了分数的统计分析及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方面的分析,未能通过考试对学生在学习方面和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和系统地分析。

    二、对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

    1.更新考试观念。学习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构建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如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辩论、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情景测验等考核方法,同时考核评价应提供多次考试机会,还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其中,对于语文、高等数学、物理等基础性公共课和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实行闭卷笔试,以保证该类课程的、考试的易操作和客观性;对于英语等口语类课程宜采用口试的形式;对于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作为应用工具,特别强调使用和实践的能力,可实行无纸化上机考试;对于理科专业的实验课程宜实行操作技能考试;对于音体美等课程宜使用演示考试等方式;对于文科类课程应鼓励教师实行开卷考试、布置论文等考试的方式。

    3.选择某个专业作为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试点。

    以就业为导向,制定试点专业考  核评价方案,加强考核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突出高职高专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技能人才这一主题,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

    4.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效度。同时得到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

    5.重视学生素质的考核与评价工作。将学生素质的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课程对待,并制定学生素质培养教学大纲,设计学生素质考核与评价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重视考核后信息的分析与处理、意见反馈,提出今后教学中的改进措施,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7.在试卷分析方面,要对考试的一般特征进行描述。如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及格率、优秀率等,还要从试卷结构、难度等级构成等方面对试卷的编制质量进行分析,对评分标准的合适性进行分析,控制评分误差。根据评卷中所收集到的考生卷面反映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卷面中出现的倾向性的错误或失分的主要原因等进行归纳分析,对学生各方面知识掌握的  程度做出客观的评价,提出拟改进的措施及意见。

   (二)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三是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考试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制度。

    l.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高职课程评价的首要问题是采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标准,它注重能力推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要求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注重每一次测试覆盖的能力要素,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它不仅可及时进行课程的更新,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达到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职业教育目的,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达到最佳的效果。

    2.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价。

    3.构建多种形式的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科研、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作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三)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

    1.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评体系,制定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为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对学生成绩进行多层次的评定,尝试部分课程考试手段的网络化或现代化建设,实现部分课程考试的“人机对话”。

    2.要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考试成绩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实行百分制、等级制及与评语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法。同时,建立考试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3.要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加强各类考试试题的题库建设,尤其是公共课、重点专业骨干课和部分技能课的题库建设工作。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的管理体制,重点抓好命题、制卷、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4.对于公共基础课应实行主讲教师回避命题。在编制试题时,应遵循科学、全面、系统、标准、可行等原则,应以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引导教和学向着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先天和后天的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检查了教学效果;对教学管理者来说,了解师生教学的实际情况,为科学管理和进行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总之,要通过考试这种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导教学双方朝着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前进。

(《教育与职业》2005年23期)

 

 兄弟高职学院有益经验

东营职业学院

精心构筑人才方阵

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文/聂肇正

    东营职业学院是200l7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由原东营广播电视大学(东营教育学院)、东营师范学校、东营市财经学校、东营农业学校及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建院伊始,我们就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创建军一流职业学院的根木,按照“稳定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吸引高层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学院事业发展集聚高素质人才。

    一、筑巢引得凤凰来——广引人才,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

    学院一直十分注重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落实好市政府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充分认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人才强国、人才强市,人才强校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学院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良好的培养、使用、吸引人才的聚才环境,集中人才,用好人才。

    我们把建设一支过硬的党政管理队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坚持制度创新,实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试用期制度,完善了任职、免职、辞职和降职等制度,在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疏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方面有了新突破。自2001年开始,我们面向全国招聘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人才,来我院担任学院和职能处室的中层干部,担任学科带头人。目前,我院院级领导和职能处室的中层干部中,有3名教授、3名博士(1人在读)和3名硕士,全是通过公开招聘走上领导岗位的。2001年,招聘中国石油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杜金亮教授任东营职业学院院长。20029月,我院又对15个副处级和 32个科级管理职位进行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使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引进人才是提高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经。学院根据规模发展和专业教学需要,紧密结合专业建设的长远规划,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以优惠的政策、浓郁的学术氛围、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来学院工作。

    筑巢引得凤凰来。2003年,我们  引来了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理  论和控制工程专业的杨欣斌博士;杨  博士拒绝了来自上海、苏州等大中城  市的高薪聘请和到新加坡读博士后  的机会,毅然来到我院工作。随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高大禾草专家席庆国博士,山东大学材料专业程素娟博士,计算机软件专业孔祥东博士等3名高层次人才来我院工作。

    二、横空过雨千峰出——强化培训,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为尽快提高人才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我们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修和参加培训。只要教师有继续学习的要求,学院都全力支持。同时我们还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到国内名牌院校培训,特别优秀的,还计划派到国外考察、进修和学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院教师中现已毕业的硕士53人,在读博士3人、在读硕士196人。

    目前,我们正在认真实施“269”人才工程,即有计划地逐步选拔20名院内特聘教授,培养60名教学科研优秀人才,建设90名教学骨干队伍,形成优秀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使我院在5年内,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带领本学科达到省内外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拥有一支具有省内外领先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队伍和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从职业教育的需求出发,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们不断加强与社会及企业的联系与沟通,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引导教师由“讲师”向“工程师”方向发展。学院每年都要送出50余名教师到有关高职技能培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或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同时,把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教师评选先进、晋升职称和职务的重要条件,激发了教师提高“双师”素质的积极性。

    横空过雨千峰出。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我院共有专任教师330人。引进的博士3人,在读博士3人,有硕士学位的53人,在读硕士196人。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含在读)的教师占青年教师的49.6%,具有高级职称的10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8%,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143人,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70.1%

    三、凭借外力上青云——加大从海内外引进高层人才的力度,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

    采取借智借脑方式,弥补高层次人才在短期内难以大量引进的不足。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的意见,学院在有条件的专业先期设立了特聘教授岗位,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行多样化、开放式管理,淡化身份归属,突出借智借脑发展,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现已聘请了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巴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世界知名环保专家、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逯高清博士,中国农科院博士生导师翁跃进教授等8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我院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参与拟订学科发展计划和实验室建设,联合进行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承担部分教学科研任务,成为加快学院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逐步建立起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成为打造一流职业学院的坚强柱石。

    我院诚聘的席庆国博士,系留德归国人员,诚聘的翁森红副教授,在国外取得了双硕士学位、也是留学归国人员(在读博士),他们分别带来了中国一德国、中国与匈牙利政府间科研合作项目,加强了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诚聘的杨欣斌博士,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被评为第三届“东营市十大杰出青年”。 这些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了我院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使我院党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期)

 

苏州工业园区

  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紧密合作实现“双赢”

■文/强晏红 赵建春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地借鉴了新加坡、日本、德国的职教经验,与企业紧密合作,成为培养技术灰领的摇篮。学院毕业生80%以上担任班组长、生产线长、技术员、部门主管,成为活跃在外企关键技术岗位上的灰领军团。

    ——充分利用外企管理优势,组建阵容强大的董事会。学院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部门、中外著名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高校组成的学院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中企业成员有德国费斯托、博世汽车部件、安特优发动机等公司。外企董事作为学院大政方针的决策者和监督者,从制度上保证学院办学方向与企业需求相一致。

  ——充分利用外企人才优势,形成优秀的兼职教授和顾问团队。在学院一级有以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主的“专业开发委员会”,及时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学院专业设置;各专业组建了主要由外企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根据每个专业学生应具有的核心技能和技术市场的变化为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调整提供咨询和建议。学院还倡议组建了“苏州工业园区博士联谊会”,并出任理事长单位,20余位海外归来的IT、机电、材料、生物技术、管理等学科的博士受聘为“一美元教授”。

  ——充分利用外企设备优势,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外企向学院赠送了价值超过1000万元的实习实训设备,建立了艾默生电气、博世、北大方正等高水平实验室,还与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三星培训中心”。学院还积极探索产学研真正一体的“教学工厂”模式,与企业在校内共建的“教学工厂”有力嘉模具、泰山动画、脉特科技、苏州狮峰电器等。学院在企业中设立的实训基地有欧尚超市、百安居、旭电科技等。

  ——充分利用外企技术优势,为学院培训师资力量。为了更好地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博世汽车部件、飞利浦创能科技、三和科技等还特地选送学院教师赴荷兰、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地进行专业培训,以取得该公司培训教师的资格认证,从而建立长期合作培训关系。另外,明基电通、飞索半导体等董事单位还接收学院员工定期、分批到企业接受专业技术或企业管理体系的培训。

  ——充分利用外企资金优势,设立奖助学金和奖教金。安特优发动机、旭电科技、飞索半导体等十多家企业每年都为学院提供总计20多万元的奖助学金或奖教金。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资源为企业服务:

  ——为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蓄水池。学院七年来为企业输送了六届共计1876名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7.1%。学院结合企业招工进行招生,在企业生产旺季及时为董事单位提供优质技术工人;在企业生产淡季又吸纳优秀技术人才来学院接受继续教育,为企业储备人才,使企业免受人才流动率过高而造成的负面效应。

  ——为企业开设定向班,开展“订单式”教育。学院按照外企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商定课程设置、共同制订教学大纲、企业参与部分教学,为企业定向培养员工。与学院合作举办过定向班的公司有天弘科技、博世汽车部件、三和科技等。

  ——为企业开发培训课程,提升企业人才素质。学院通过企业走访、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然后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向企业发布。学院每年为企业提供的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语言类、特殊工种等各类培训课程70余种,为企业进行超过1000人次的内训。学院还组建了“外企培训俱乐部”,经常邀请专家授课,并向俱乐部成员开放。

 (200597日《中国教育报》)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农业经济

国际视角下落后地区农业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夏英//调研世界(京),2005.8.3~7

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范传强//调研世界(京),2005.8.27~29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内涵初探/ 卢向虎  张正河//调研世界(京),2005.8.32~33

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品供给体系的完善/ 康静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8.52~56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农业安全状况及对策/ 李国平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6.39~43

农村民间金融的脆弱性与相机治理/ 崔慧霞//调研世界(京),2005.8.22~26

农业保险——中国农业保护方式选择的方向/ 白硕//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6.44~47

我国的农地制度与改革/ 何炼成  何林//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6.76~80

两种类型的农地使用权流转分析/ 李海伟//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6.81~85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司化改造/ 杜党勇  蓝海林//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6.94~97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刘秀梅   田维明//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6.98~103

入世后我国农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张淑荣//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京),2005.2.44~49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财政投入的变革/ 王正谱   虞涛//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6.116~120

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 温涛   王煜宇//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6.121~126

我国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创新的政策措施/ 关付新//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6.90~9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立法的制度导向辨析——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为例/ 徐旭初//中国农村经济(京),2005.6.19~24

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与地方政府的角色/ 郭晓鸣  曾旭晖//中国农村经济(京),2005.6.25~2936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问题及对策/ 徐家琦//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京),2005.2.15~20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董夫超//农业经济问题(京),2005.8.69~72

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研究综述/ 黄祖辉  吕立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京),2005.2.1~534

从农民的视角看中国农业科技的供求、传播与应用状况/ 奉公  周莹莹何洁   董炳艳//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京),2005.2.6~10

 

      经济管理

发达国家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兼谈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刘兴利//科学决策(京),2005.8.7~9

总部经济: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 高洪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05.4.77~83

城市化对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杨天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05.4.71~76

法经济学的本土化探索——2005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综述/刘文革 关立新//经济研究(京),2005.7.116~118121

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重化工业趋势及其国际竞争力/ 林善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8.5~10

中国企业兼并主导势力和主导动机实证研究/ 李瑞海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8.32~38

中国沿海地区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与本土产业升级:苏州地区的案例研究/ 刘志彪  张晔//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8.57~62

激励性规制理论的新进展/ 张红凤//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8.63~68

公司控制权研究的新进展/ 金雪军  张学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8.69~73

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姚树洁  冯根福  韩钟伟//经济研究(京),2005.7.56~65

人民币汇率问题讨论综述/ 杨万东//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8.76~80

我国电信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何惠  冯任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8.15~20

经营城市土地若干问题的战略思考/ 关涛  宗晓杰//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京),2005.7.24~27

经营城市中政府作为/ 杨洁//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京),2005.7.28~31

 

      市场营销

青岛啤酒挑战燕京的策略/ 贺钊胜//市场营销案例——感悟营销(京),9~11

“永和大王”的成功之道/ 黄晟//市场营销案例——感悟营销(京),20~23

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 燕涛 黄江伟//市场营销案例—感悟营销(京),24~30

联想发掘大客户终身价值/ 邓勇兵  齐馨//成功营销(京),2005.8.48

环球嘉年华:想不赚钱都挺难/ 荆艳峰//现代营销(长春),2005.9.4~5

2005家电连锁大变局/ 刘步尘//市场营销(京),2005.8.7~9

“好孩子”和“海尔”的跨国营销模式分析/ 刁月霞//市场营销(京),2005.8.13~14

试论渠道控制的有效性及控制模式的选择/ 彭雷清//市场营销(京),2005.8.18~20

网络营销常用的十种方法/ 冯英健//市场营销(京),2005.8.25~26

开展体验营销的八种途径/ 张巧丽  //市场营销(京),2005.8.26~28

一汽“红旗”还能扛多久/ 赵玉峰//市场营销(京),2005.8.56~58

中国营销败笔解析录/ 邱小立  //市场营销(京),2005.8.61~64

 

      国际贸易

当代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十大特点/ 赵瑾//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6.22~30

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比例与出口贸易、产品质量关系的模型分析/ 王智洁//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6.31~37

评析WTO对我国贸易政策审议的特殊安排/ 谷祖莎//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6.38~41

WTO各种保障措施的对比分析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孙赫  朱钟棣//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6.42~46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可能遭遇的保障措施和几种特保措施比较研究/ 李毅//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6.76~79

准确把握——中国农业有效运用WTO“绿箱”规则需关注的问题/ 王红霞//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6.47~51

服务贸易壁垒及其影响的量度:国外研究的一个综述/ 俞灵燕//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6.58~67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及对策/ 张云//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6.68~71

反补贴:中国出口贸易的潜在威胁/ 曲如晓//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6.72~75

农产品反倾销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马述忠   黄祖辉//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6.80~86

 

      电子商务

解读百度上市迷雾/ 张素娟//中国电子商务(京),2005.8.12~14

十大电子支付的经营处方/ 伍利华//中国电子商务(京),2005.8.57~61

中韩网络游戏产业比较/ 刘瑾//中国电子商务(京),2005.8.65~67

等待第三代搜索引擎/ 胡坤//电子商务世界(京),2005.8.40~43

草根电子商务该怎么做?/ 段勇峰//电子商务世界(京),2005.8.70~71

四大问题困扰下的在线支付/ 张晓亮//电子商务世界(京),2005.8.78~79

网上支付:病毒知多少?/ 李铁军//电子商务世界(京),2005.8.82~83

谁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奶酪?/ 郑伟涛//中国电子商务(京),2005.8.72~74

 

金融证券保险

产权、竞争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逻辑/ 刘晓辉  张璟//金融与保险(京),2005.8.66~70

当前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问题和出路/ 易宪容  肖涛//金融与保险(京),2005.8.83~86

银行市场对外开放与我国银行业效率提升问题探析/ 彭润中//金融与保险(京),2005.8.87~90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初探/ 张宗益  //金融与保险(京),2005.8.91~95

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竞争与合作/ 张驰   方明//金融与保险(京),2005.8.96~99

商业银行基金销售业务发展策略探究/ 刘业伟//金融与保险(京),2005.8.104~109

近期金融改革的关键点/ 樊纲//金融与保险(京),2005.8.33~34

全球化时代中国金融企业集团化成长模式探析/ 陈安国  杨阳//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5.8.3~6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博弈分析/ 刘璞//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5.8.7~9

对商业银行防范市场风险的探讨/ 沙振林//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5.8.28~30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探析/ 段贵昌//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5.8.31~33

改革中的农村信用社工作探讨/ 银刘彦//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5.8.62~64

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交易费用的分析/ 韩德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8.21~26

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的对价分析/ 魏建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8.27~31

中国机构海外债券融资研究/ 易宪容  黄瑜琴//管理世界(京),2005.8.11~22

中国创业板市场制度创新研究/ 耿志民//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5.8.68~70

对西方最优税收理论之实践价值的质疑/ 杨斌//管理世界(京),2005.8.23~32

中国保险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 罗皓  //金融与保险(京),2005.8.110~113

农业保险创新是解决农业保险问题的出路/ 曹前进//金融与保险(京),2005.8.122~125

29届北京奥运会带给我国保险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李佳川//金融与保险(京),2005.8.131~136

 

      财务与会计

会计管制的公司治理导向:经验与启示/ 綦好东//会计研究(京),2005.7.13~18

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动因研究/ 张为国  翟春艳//会计研究(京),2005.7.19~24

论制度财务学构建/ 李心合//会计研究(京),2005.7.44~48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 杨雄胜//会计研究(京),2005.7.49~54

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 周其武  //会计研究(京),2005.7.65~68

部属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胡学莲/财务与会计(京),2005.7.4647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小企业项目进展情况简介/ 应唯  焦小宁//财务与会计(京),2005.7.59~60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魏平英//中国农业会计(京),2005.8. 38~39

中国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 ——对中信集团财务报表的分析与思考/ 蔡文杰  邝国良//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5.8.58~60

网络会计:现代对传统的挑战/ 凌群//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5.8.71~73

 

      法学

论征地、拆迁中农村集体土地权益的司法保护/ 陈辛一  高伟//调研世界(京),2005.8.18~2140

物权法草案(第二次审议稿)若干条文的解释与批判/ 梁慧星//民商法学(京),2005.8.3~15

物权法原则的重新审视/ 刘凯湘//中外法学(京),2005.4.385~399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研究专论/ 梅绍祖  齐爱民//民商法学(京),2005.8.28~45

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最高法院商品房司法解释执行前后的调研分析/ 杨柏勇   王磊//民商法学(京),2005.8.89~97

ETS诉新东方侵权案评析/ 陈洁//民商法学(京),2005.8.98~103

论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 陈平//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8.4~8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立法规制与完善/ 容缨//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8.14~18

竞争在保险业应用中的问题探讨/ 梁松//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8.59~62

论银行卡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制/ 张德芬//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8.63~67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法律结构分析/ 赵旭东  王莉萍   艾茜//中国法学(京),2005.4.76~88

完善刑事诉讼制度若干问题思考/ 张戎//中国法学(京),2005.4.142~152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范式的反思/ 陈瑞华//政法论坛(京),2005.3.3~20

分化的律师业与职业主义的建构/ 刘思达//中外法学(京),2005.4.400~414

法经济学范式的知识基础研究/ 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京),2005.4.130~136

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比较——兼论版权与商业秘密对软件的组合保护/ 朱谢群//知识产权(京),2005.4.13~19

知识产权法律与基本权冲突的法理研究/ 王冠玺  李筱苹//知识产权(京),2005.4.8~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评价摭谈——兼评“中国大学排名”现象/方展画   贺武华//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4.23~28

专科高职院校升格本科的“政策口子”缘何不能开/ 雷世平  姜群英//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4.33~35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王玉香//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4.36~38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楼世洲//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4.39~41

欧美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比较的视角/ 邓耀彩 //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4.52~55

论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实效性/ 杨慧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24.13~14

适应民营企业需求的高职文秘专业建设与改革/ 沈建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24.19~21

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互动的障碍及成因分析/ 邢晖  侯兴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24.49~50

 

计算机科学

一种基于多AGENT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框架/ 刘保卫   //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5.8.2~5

计算机取证工具分析/ 殷联甫//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5.8.88~90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Web挖掘研究/ 邵良杉 付曙光  薛立军//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5.8.91~94

元数据在MIS设计与维护中的应用实践/ 陈正铭//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5.8.58~60

关系数据库中“DIVISION”查询机理的研究与应用/ 顾平//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5.8.61~6257

基于ASP.NETWeb服务代理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陈旌  周小暄//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5.8.63~66

基于J2EEJava绘图方法研究与实现/ 李村合  张培颖//微计算机应用(京),2005.4.449~451

软件工程中的测试流程模型与管理/ 张锡芳  黄上腾//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8.28~29136

应用PKI构建校园网的安全环境/ 龙银香//微计算机应用(京),2005.4.402~406

一种基于Linux嵌入式系统的防火墙的开发/ 韩鲁峰  姚远  张其善//微计算机应用(京),2005.4.407~410

入侵检测技术的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 兰义华  张江  钱涛//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5.8.38~40

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从IDSIMS/ 殷宏涛//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5.8.48~49

网络钓鱼犯罪分析/ 陈睿//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5.8.70~73

在线身份窃取攻击/ 杜跃进//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5.8.7~9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与改革探讨/ 赵建保  高俊文  李法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广州),2005.2.39~42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农村基层党支部工作手册

杜晓山   高来发   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04.12

 

成功面试指南

常青         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5重印

 

理想空间.2005.2(总第七辑).中国高校校园规划

包小枫        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

 

商务书信

马宗贤          编著

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5.1

 

高职高专英语语法精讲与训练

王芳         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

 

中国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

李清川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1

 

中国教育年鉴.2004

郑树山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4/2005

陆忠伟       主编

时事出版社, 2005.3

 

新编劳动人事法规教程

姜红玲       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

 

新编劳动争议处理政策问答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书刊发行中心

组织编写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1

 

新编劳动合同政策问答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书刊发行中心

组织编写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2

 

新编就业与培训政策问答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书刊发行中心

组织编写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2

 

新编社会保险稽核政策问答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书刊发行中心

组织编写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1

 

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2005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

萧灼基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3

 

新会计制度下的纳税文书

李芳懿         编著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5.2

 

税收征收管理及案例分析           王希颖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统计学》教学案例和教学项目汇编

贾俊平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

 

厉以宁经济评论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

 

虚拟经济

严明          编著     

新华出版社,2005.1

 

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

王梦奎          主编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4

 

中级会计实务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重印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精析

张岩松     李健      编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中国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研究

徐文燕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

 

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

陈锡文        主编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3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宋戈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

 

   土地利用分类与城乡发展规划

刘平辉   郝晋珉    

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3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讲解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人民出版社, 2005.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

李瑞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

 

农产品经纪人中级技能知识

马骐   金长城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

 

农产品经纪人高级技能知识

马骐      金长城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

 

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陈耀芳           编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

 

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04

王晓方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

 

中国农业年鉴.2004

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12

 

电子商务实用教程

彭欣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

 

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开发技术

陈承欢    彭勇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

 

计算机文献检索

夏淑萍   邓珞华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

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重印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

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2版修订本)

尚晓航     郭正昊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重印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4年版

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Java语言程序设计

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